时间: 2025-04-25 02:0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38:56
“劳筋苦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劳动使筋疲力尽,骨头受苦”,用来形容经过艰苦的劳动而感到非常疲惫。基本含义指的是经历了辛苦的工作或努力,通常带有一种对体力消耗和精神疲惫的感叹。
“劳筋苦骨”源自古代的劳动生活,体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们勤劳工作的真实写照。成语虽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所反映的艰苦劳动的情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常常用以描述劳动者的辛苦和不易。
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体力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劳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于描绘农民或工人等劳动者的艰辛;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其表达自己在工作或学*中遇到的困难与疲劳。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被视为美德,"劳筋苦骨"体现了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使得一些体力劳动被替代,但仍然有许多行业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成语在这种背景下依然适用。
“劳筋苦骨”常常带有一种辛苦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联想起劳动者的艰辛与付出,激发出对他们的同情和敬佩。这种情感也提醒我们珍惜劳动成果,理解辛苦背后的努力。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有时也会感到“劳筋苦骨”。比如在准备考试的时候,长时间的复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我常常用它来形容自己在学*中的辛苦。
在一首关于辛勤工作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晨曦微露起早忙,田间辛苦汗珠扬。 劳筋苦骨心无怨,耕耘岁月待花香。”
在英语中,“to work one's fingers to the bone”可以与“劳筋苦骨”相对应,表达了为了某个目标而拼命工作的状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通过对“劳筋苦骨”的理解,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与理解。在学*和交流中,适当地使用该成语,可以使表达更为生动,并传达出对辛勤付出的认可与赞美。
故工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
《晋书·王导传》:“劳筋苦骨,以济其难。”
《后汉书·班超传》:“劳筋苦骨,以事边鄙。”
《汉书·王莽传下》:“劳筋苦骨,以奉其身。”
《史记·淮阴侯列传》:“劳筋苦骨,为兵主者,不可胜数。”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劳筋苦骨,以从王事。”
早晨要打柴,日里要挑水,晚要舂谷簸米,~,没一刻得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