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2:05
成语“死中求生”字面意思是“在死亡的境地中寻求生存”。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绝境或困境中,想办法寻找生存的机会,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勇气。
“死中求生”源自古代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史记》。在众多历史故事中,常常能见到英雄人物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寻找生的希望。这个成语蕴含了人类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在逆境中生存的智慧。
“死中求生”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生死观念深厚,许多文人墨客在诗歌中探讨生与死的意义。“死中求生”体现了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尤其在历史上多次动乱中,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奋起反抗,寻找生存的希望。
“死中求生”让我联想到勇气与希望,尤其是在面临重大挑战时。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在遭遇逆境时不轻言放弃,努力寻求出路。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面临学上的巨大压力,几乎要放弃。那时,我想到了“死中求生”,决定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困境中如何寻求生的智慧。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成语:
风雨交加夜无明,
孤舟一叶逐浪行。
死中求生志不屈,
求索前路任风生。
在英语中,类似于“死中求生”的表达可以是“finding a way to survive”,或者“against all odds”。这种表达同样强调在逆境中寻找生存机会的决心,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坚韧精神的共鸣。
通过对“死中求生”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中传达情感和意志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寻找解决方案。它提醒我,无论境遇多么艰难,总有机会和希望在等待着我们。
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夜引兵至台州,与倭战,大破之。倭奔栅浦,继光追击,又大破之。”
《宋史·岳飞传》:“飞夜引兵至朱仙镇,与金人战,大破之。飞谓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晋书·王浚传》:“浚夜募敢死之士,得二千余人,被甲持矛,于船上为方阵,四面鸣鼓,声震天地。吴人骇愕,不知所为。”
《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兵败,走还易京,坚守不出。绍为地道,突坏其楼,稍至中京。瓒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杀。”
丈夫岂可临难苟免,当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