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1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2:23
“死于非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死于非自然的命运”,通常指因为意外或不幸的**而导致的死亡。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遭遇了不应有的灾难或意外,导致其生命的过早结束,通常带有悲惨和不公的色彩。
“死于非命”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构成可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关于命运和死亡的讨论。在古代**,命运被视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很多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探讨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类的脆弱。这一成语可能是从这些思想中演变而来,反映了人们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死于非命”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生死观与命运密切相关。古代哲学如道家和儒家都强调命运的不可知和生命的珍贵。因此,“死于非命”不仅反映了对不幸死亡的哀悼,也反映了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人们对生死有了新的理解,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表现对意外的哀伤和不公。
“死于非命”常带给人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些不幸的**和生命的脆弱。这种情感反应让人更加珍惜生命,反思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在生活中,曾有朋友因一场意外而离世,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与惋惜。在追悼会上,我用“死于非命”来表达对他的哀悼,感受到言语中无奈的力量。
在写作中,我可以将“死于非命”融入一首诗歌中:
风中飘散的花瓣,
犹如生命的残影。
他本有光明前途,
却死于非命的幽灵。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died an untimely death”,也指因意外或不幸而过早去世。然而,汉语中的“死于非命”更强调命运的无常与不公,承载了更深的文化情感。
通过对“死于非命”的学*,我领悟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载体。在表达对不幸*的哀悼时,这一成语能有效传达情感,反映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命运的思考。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表达,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复杂性。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资治通鉴·唐纪》:“李敬业死于非命,非其罪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死于非命,非其罪也。”
《汉书·王莽传》:“莽死于非命,非其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死于非命,非其罪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死于非命,非其罪也。”
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对人的吉凶祸福不可理解,为什么行善洁身的人会突然死去。孟子回答: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听天由命的,人必须承受天的正当的吉凶祸福。有人虽然潜心修身却死于非命,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