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41:46
“舍本逐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舍弃根本,追求末节。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忽视最重要的部分而过于关注琐碎细节,导致事务的本质和核心被忽略。
“舍本逐末”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原文出自《庄子·外物》:“人之所欲,至于此者,舍本逐末,非所宜也。”这句话反映了道家思想中重视内在本质和自然法则的观念,强调了要关注事物的根本,而不是被表面的繁琐所迷惑。
在现代社会中,“舍本逐末”可以用于各类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本”与“末”的辩证关系。很多哲学思想都强调要从根本上理解事物,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过载的加剧,人们更容易陷入“舍本逐末”的陷阱,这使得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舍本逐末”常常带给我一种紧迫感,提醒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忙碌的生活中,怎样才能不被琐事所困扰,保持对目标的关注。
在我自己的学*和工作中,我曾经因为过于关注某个项目的小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规划的重要性。经过反思,我意识到“舍本逐末”的危害,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制定清晰的优先级。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我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了“舍本逐末”的主题:
繁花似锦路千条,
细节纷扰心难交。
舍本逐末非长久,
回归本源才是道。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只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这种跨文化的表达,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关注本质和整体重要性的共识。
通过对“舍本逐末”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生活和学*中,保持对本质的关注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帮助我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免陷入细节的困扰。
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