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2:17:59
“铤而走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紧急的情况下铤铤而走,冒着风险去做某事。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绝境中采取冒险行动,通常带有一种无奈或被迫的意味。
“铤而走险”源于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左传》。据说,春秋时期的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楚国的将领在绝境中为了求生,决定冒险进攻敌人。因此,这个成语体现了在困境中不得不采取冒险行为的情境。
“铤而走险”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冒险常常被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商业环境中,“铤而走险”可能被用来形容企业在经济低迷时的激进策略。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风险和决策的复杂态度。
“铤而走险”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紧迫感和无奈感,令人联想到在绝境中奋起反击的勇气与悲壮。它也让人思考在做决定时,风险与利益之间的权衡。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曾面临过“铤而走险”的情况。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若不立即解决,项目可能会受影响。虽然知道这个方案风险较大,但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我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最终成功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飘摇的夜,
我铤而走险,破浪前行。
理智的声音被狂风淹没,
只剩心中那份坚定的信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ake a gamble”或“take a risk”,它们同样描述了在不确定性或困境中冒险的情境。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人们对冒险行为的理解与态度。
通过对“铤而走险”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压力下做出决策的复杂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谨慎权衡风险和选择,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时。它的使用让我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与思考,为我的交流增添了深度。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的,更是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