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6:33
成语“处士横议”字面意思是指不在官场与世俗中任职的士人(处士)发表不受限制的见解或议论。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那些没有实际责任和权力的人往往对社会、政治等事务发表看法,且这种看法可能并不具备实质性。
“处士横议”源自古代**的士人文化。在古代,处士是指那些有学识、有品德但不从事官职的人。他们通常关注社会时局,能够提出批评和建议。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的责任和权力,他们的意见往往被视为“横议”,即没有约束和权威的议论。这一成语反映了士人与官场、社会之间的关系。
该成语通常在讨论政治、社会问题时使用,尤其是在批评一些无权无势者对时事的随意评论时。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新闻评论、社交媒体等多种语境中。
“处士横议”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及其对官场的疏离。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了士人们在政治上的角色,强调了他们的独立性与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提醒人们在发表意见时需考虑自身的责任。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无奈与无力感。许多人在面对社会不公时,虽有意见,却因缺乏权力而无从改变。这种情感反映了现代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变的渴望。
我曾在学校的讨论会上听到一些同学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他们的见解虽独特,却往往缺乏实质可行性。这让我想到“处士横议”,便提醒我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更要注重实际可行性。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描绘一个处士在乡村中,虽无官职,却因智慧与勇气,最终推动了村庄的改革。故事的高潮处,他面对村民的质疑时,引用“处士横议”,反思自己的立场,鼓励大家共同努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rmchair critic”,意指那些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事情进行批评的人。这种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无权者随意评论的无奈和批判。
通过对“处士横议”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真实与实用的重要性。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应只是发表看法,更应考虑如何将意见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光有见解是不够的,行动和责任才是关键。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宋史·辛弃疾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后汉书·马援传》:“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援将宾客屯田苑中,布衣蔬食,俭约自持,由是宾客益盛。”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子骏为京兆尹,有罪当免,会赦,吉上书言:‘臣闻古者师不内御,大臣不兼官,故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今陛下以臣为腹心,臣敢不以死报。然臣子骏,少小好学,不修廉隅,以赀为郎,历小官,至京兆尹,贪猥无厌,奸轨日甚,臣诚恐其败坏陛下法度,故敢以闻。’书奏,天子以吉为不欺,乃下诏曰:‘王吉父子并居列位,朕甚嘉之。吉子骏,朕所素知,其免为庶人。’吉乃谢病去。”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好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