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5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4:15
“满座风生”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满座”和“风生”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满座”指的是座位上坐满了人,而“风生”则是指气氛热烈,生机勃勃。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种热烈的气氛或情景,通常指聚会、讲座等场合中气氛活跃,交流频繁。
“满座风生”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诗中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表达了当时人们聚集在一起时的欢快与生动。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聚会和交流的重视,也体现了人际之间的亲密关系。
“满座风生”常用于描述宴会、讲座、聚会等场合的气氛。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小说、诗歌等,也常用于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形容气氛热烈、交流频繁的场合。例如,在描述一场成功的演讲时,可以说:“今天的讲座真是满座风生,大家都积极发言,气氛非常好。”
在**文化中,聚会和交流被视为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成语“满座风生”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强调人们在一起时的欢愉和团结。现代社会中,尽管科技发展使得线上交流增多,但面对面的交流仍然被重视,因此这个成语依然适用。
“满座风生”给人一种积极、热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愉快的交流场景。这种情感可以激发对社交活动的向往,促使人们更愿意参与聚会和交流。
在我参加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和经历,气氛十分热烈。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满座风生”的意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联系。
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围绕着温暖的火炉,朋友们聚集在一起,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笑声此起彼伏,酒杯碰撞间,满座风生,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温暖的气息包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lively atmosphere”或“full of life”,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热烈的气氛和活跃的交流。不同文化中对于聚会和交流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文化中,热烈的氛围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满座风生”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情景的词汇,更是传达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社交活动的价值。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表达,提高沟通的效果。
俄而文皇来,长揖就坐,神清气朗,满座风生,顾盼伟如也。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酒中仙,长安市上眠。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宰惊悟,追问姓名,白不答,遂纵驴而去。”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六引《启颜录》:“时人语曰:‘论议则颖座风生,观其词气,固自不群。’”
《南史·张畅传》:“言未卒,泓满座风生,所在传响。”
他不裘不履,自是非常品,~,那更神清朗,果然是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