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4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7:58
成语“剜肉成疮”的字面意思是:剜去肉体的一部分,导致肉体上形成伤口或疮。基本含义是比喻因某种行为或决策导致严重的后果,通常指的是在追求某种目标时,损害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剜肉成疮”出自《左传》,原文为“剜肉成疮,焉能复愈”。这句话在古代语境中用于形容由于某种行为造成的伤害或损害是难以弥补的。其历史背景与古代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有关,强调了行动的后果及其不可逆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成语“剜肉成疮”体现了这种思想,警示人们在行动前应考虑其后果。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价值观有所变化,但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依然存在,尤其在商业和人际交往中。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痛苦的联想,涉及到伤害和损失的痛苦感受。当我们谈论“剜肉成疮”时,往往会引发对后果的深思,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需要谨慎,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过一次因为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的后果。那次我在工作中为了追求业绩,忽视了团队的合作,结果不仅业绩没有提升,团队的士气也受到了打击,真是“剜肉成疮”的教训。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轻言欲取利,终成剜肉疮;一念放纵心,后果自难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带来的长远伤害。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指为了报复而自损,强调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尽管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行为后果的重要性。
通过对“剜肉成疮”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对我们行为后果的深刻反思。在日常交流中,能够准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剜肉成疮,有根本先拨之虑;张颐待哺,有樵苏后爨之忧。
《晋书·王衍传》:“剜肉成疮,疮成而肉不复生。”
《后汉书·方术传下》:“剜肉成疮,疮成而肉不复生。”
《汉书·王莽传下》:“剜肉成疮,疮成而肉不复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剜肉成疮,疮成而肉不复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剜肉以补疮,疮愈而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