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8:15
“剥肤之痛”字面意思是剥去皮肤所带来的疼痛。它常用来形容极其剧烈的痛苦,尤其是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折磨。这个成语强调痛苦的深重和难以忍受。
“剥肤之痛”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剥皮、疼痛等意象常用来形容极端的痛苦状态。这种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折磨。
该成语适用于各种语境,尤其是描述痛苦、悲伤或心理创伤的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于塑造角色的内心冲突或描绘悲惨的情境。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失去亲人、遭遇重大挫折等情况下的情感反应。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痛苦常被视为成长和磨练的一部分。“剥肤之痛”可以引申为在经历重大人生挫折后,重新振作的重要过程。在现代社会,情感的表达更加多元化,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心理健康讨论和情感支持。
“剥肤之痛”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直观的痛苦感受,容易引发人们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遭遇重大打击时,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同时可能带来成长的机会。
在我生活中,当经历了一段感情的失败时,曾用“剥肤之痛”来形容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这种表达不仅帮助我宣泄情感,也让我意识到痛苦的过程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在一首诗中,我可能这样写:
“如同剥肤之痛,心中苦痛难言,
岁月如刀,刻下深深痕迹,
但愿明日,重见晨曦,
让伤痛化作成长的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pain of loss”或“excruciating pain”,虽然这些表达同样能够传达痛苦,但缺乏“剥肤之痛”那种具体而深刻的意象。
通过对“剥肤之痛”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痛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消极的体验,也可以是积极成长的催化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精准地传达情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经历。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痛苦是人类共同的体验,能够引起共鸣和理解。
剥床以肤,凶。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剥其肤,以示众。”
《后汉书·袁绍传》:“剥其肤,以示众。”
《汉书·王莽传》:“剥其肤,以示众。”
《史记·项羽本纪》:“剥其肤,以示众。”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剥其肤,以示众。”
我不想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