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5:3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0:11:44
成语“败德辱行”由四个字组成:“败”意为失败、丧失;“德”指道德、品德;“辱”意为羞辱、侮辱;“行”指行为、举止。字面意思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不端,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都很糟糕,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在道德和行为上都不值得信赖的人。
“败德辱行”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可以理解为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反映。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因此,败德辱行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类似的表达可以在古典文献中找到,如《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以文德”。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道德修养被极为看重。败德辱行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名声,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在对待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的讨论中。
这个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常常让人联想到失望、愤怒和对道德败坏的强烈反感。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标准,警惕身边的人和事。
在我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同事,他因私利而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最终被辞退。大家都用“败德辱行”来形容他的行为,这让我更加意识到道德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在一首关于社会不公的诗中,我可以写道:
败德辱行随风散,
道德枯萎何时还?
愿有明灯照前路,
莫让黑暗覆人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或许存在。例如,英语中有“moral decay”来描述道德的堕落,但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道德的强调程度和表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败德辱行”的学,我深刻认识到道德与行为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注意到道德标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唾弃那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