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4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0:08
“日旰不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日落之后不吃饭”。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勤奋努力,甚至在天黑后仍然不愿意停下来休息,表示对工作的执着和追求。
“日旰不食”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之于天下也,日旰而食;’”意在强调君子应有的精神和价值观,提倡在困难和艰辛中不忘努力与责任。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勤奋工作、努力学*的人。适合在文学作品中、演讲中或日常对话中使用,尤其是在激励他人或表达对某人努力工作的赞赏时。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日旰不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勤奋努力的重视。在古代,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强调“勤能补拙”的观念,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在现代社会,尽管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但这种精神仍然激励着许多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日旰不食”让我联想到拼搏与奋斗的精神,激发出一种对理想的渴望和对成功的追求。这种状态既让人感到充实,也可能带来疲惫,反映出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心理斗争。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有时也会感受到“日旰不食”的状态。在准备考试或项目时,我常常会夜以继日地工作,尽管身体疲惫,但想到要实现的目标,便会继续坚持。这种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勤奋的重要性。
在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年轻的农夫,他日旰不食,辛勤耕作,期望能在丰收的季节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尽管日复一日的辛劳让他疲惫不堪,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未来的希望,直到那一天,金黄的稻谷终于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辉,成为他努力的最好回报。
在英语中,类似于“日旰不食”的表达是“burn the midnight oil”,意为“熬夜工作或学*”。这两者都强调了为了目标而不辞辛劳的精神,但在文化背景上,“日旰不食”更加强调的是对勤奋的道德价值,而“burn the midnight oil”则更多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工作的重视。
通过对“日旰不食”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勤奋与奉献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个人成就的基础,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不懈努力,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工作与生活。
故王之忧国者日旰不食,士之忧位者载贽出疆。
《晋书·皇甫谧传》:“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乃设客问,作《应闲》以见其志云:‘日旰不食,夜分不寝,以为不足。’”
《汉书·王莽传上》:“莽自见前专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三岁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日旰不食,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日旰不食,夜分不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