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1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3:24
“徇私废公”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为了私人利益而废弃公共事务”。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事务时,因个人利益而偏袒某一方,损害公共利益。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官场和政治中,徇私废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常见于古代文人的游记、诗文中,表现出对官场腐败和**的批判。在《左传》中有类似的表述,表现了对权力与私欲之间矛盾的思考。
“徇私废公”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事务中,因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它可以出现在政治演讲、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例如,在描述某个官员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取利益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非常重要,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应以公共利益为重。因此,“徇私废公”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也是对社会风气的警示。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徇私废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中,这个成语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徇私废公”常常给人以负面情感,联想到腐败、不公和社会不正之风。它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公正,秉持道德标准,不要因私利而影响公共事务的正常运行。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曾目睹一些同事因私利而影响团队决策的情况。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徇私废公”不仅损害了团队的信任和合作,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因此,我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努力保持公正,避免因私人情感影响决策。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为私利而弃公,
权力之下藏私情。
明理者,慎行迹,
公道自在人心中。
在英语中,可以用“favoritism”或“nepotism”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词汇主要指的是偏袒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但它们同样传达了因私人关系而影响公共事务的负面含义。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的“conflict of interest”也在强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徇私废公”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增强了我在工作与生活中保持公正态度的意识。在未来的表达中,我会更注重使用这样的成语,以传达出对社会公正和道德的重视。
若官司措置失当,及徇私废公,致有赴诉,并委台察纠案。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四年》:“上曰:‘吾闻之,徇私废公,非人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之,徇私废公,非人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吾闻之,徇私废公,非人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徇私废公,非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曰:‘吾闻之,徇私废公,非人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这几件钗钏、衣裙,却放不到我香君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