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1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14:40
“害群之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损害整个群体的马”。在比喻意义上,它形容一个人或少数人由于不良行为,导致对整个团体、组织或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常用来指责那些损害集体利益或形象的个体。
“害群之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养马文化。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力,若群体中有一匹马生病或表现不佳,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表现。这一成语的早期记载可能与《左传》等古文献有关,强调个体行为对集体的影响。
“害群之马”通常在政治、商业、教育等多个领域中使用。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可能会用来指责那些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员工;在社会讨论中,可能会提及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的社会问题。此外,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通过这个成语来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害群之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普及的背景下,个体的不当行为可能迅速被传播,影响整个社群的声誉与形象。它反映了社会对责任与道德的重视,强调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害群之马”往往令人感到愤怒与失望,因为它暗示着个体的不负责任导致的严重后果。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集体的利益,推动我们在言行上保持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同事因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我们团队的士气受到打击,最终导致项目延误。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体的行为可能对整个团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害群之马”:
群策群力共追梦,
然有害群之马侧。
愿我同舟共济行,
不负青春向前搏。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bad apple”,意指一个坏苹果会坏掉一整筐苹果。这一表达与“害群之马”的含义相似,都强调个体的不良行为对整体的影响。
通过对“害群之马”的学习,我认识到个体行为的重要性及其对集体的影响。这不仅对语言学习有帮助,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对集体有益的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忽视对集体的责任。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宋史·岳飞传》:“飞曰:‘害群之马,不可与处。’”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曰:‘害群之马,不可与处。’”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吾闻害群之马,不可与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者,项羽之叔父也,常为害群之马。”
《左传·宣公十五年》:“害群之马,不可与处。”
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
赶走~的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