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8:51
“度外之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超出所考虑范围之外的人”。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在某个特定圈子、领域或事情中的人,或者那些与当前讨论无关的人。基本含义是强调某人或某事不属于特定的环境或情境,通常含有某种排斥或疏离的意味。
“度外之人”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与古代的社会分层和人际关系有关。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事情是有圈子和等级的,某些人因身份、地位等原因被排除在外。成语的形成可能与这种社会现象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外部者的看法。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社交圈子的界限往往较为分明,许多事情的成败与个人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度外之人”不仅反映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认同与接纳。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度外之人”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可能更多地指代那些不参与网络互动或不理解现代文化的人。
“度外之人”往往带有孤独、被排斥的情感联想。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会引发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个体的独特性与群体的归属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参与一个读书会,刚开始时我对讨论的书籍并不熟悉,感觉自己像个“度外之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融入了这个圈子,理解了大家的讨论方式与思维模式。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在喧嚣的城市中,
我是一位度外之人,
人潮汹涌,心却孤独,
思绪在风中游荡。
在英语中,“outsider”可以与“度外之人”相对应,通常指不属于某个团体或圈子的人。不同文化中对于“外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文化对外人持开放态度,而有的则可能表现出排斥。
通过对“度外之人”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反映了社会关系、个体认同等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曰:‘吾与刘备为兄弟,今备背约,是度外之人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与曹操为兄弟,今操背约,是度外之人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吾与公孙述为兄弟,今述背约,是度外之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与汉王为兄弟,今汉王背约,是度外之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度外之人,不可以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