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5:18
“栋梁之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栋”和“梁”是建筑中支撑结构的重要部分,比喻能够支撑国家、社会或组织的优秀人才。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具有很高能力和潜力,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
“栋梁之才”源于古代建筑的比喻,尤其是用于形容人才的重要性。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尚书》和《礼记》等古典文献中。在古代,栋梁是房屋的主要支撑部分,缺少栋梁,房屋就无法稳固。因此,栋梁之才便引申为国家和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优秀人才。
“栋梁之才”常用于评价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出色表现,尤其在教育、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它可以出现在文章、演讲、日常对话中,用于赞美、推荐或期望某人能成为未来的领袖或栋梁。
同义成语:英才、人才、杰出人才
反义成语:平庸之辈、无能之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才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栋梁之才”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所承担责任的期许。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教育、招聘等场合,强调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栋梁之才”让我联想到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它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赞美,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呼唤。这个成语激励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我大学时期,我曾参与一个志愿者组织,负责策划活动。我深感自己在组织能力上的不足,但也意识到团队中有很多“栋梁之才”,他们的领导和支持让我成长许多。这段经历让我理解到团队中每个人的独特价值。
在一首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众星捧月夜如水,栋梁之才映苍穹。 愿与风雷共飞舞,扶摇直上踏云中。”
在英语中,可以用“pillar of societ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对社会或组织有重要贡献的人。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栋梁之才”这个成语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更在思维方式上促使我关注周围的人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它提醒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珍惜和发掘优秀人才,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晋书·王导传》:“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也。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导曰:‘吾虽不才,愿为国之栋梁。’”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少好学,有俊才,为时所称。彪曰:‘吾虽不才,愿为国之栋梁。’”
《汉书·王莽传上》:“莽自谓栋梁之才,欲以辅汉室。”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者,国之栋梁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为政,衰辞曰:‘臣,栋梁之才,非敢当也。’”
每个青年都应该努力向上,刻苦学习,使自己成为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