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1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5:17
“栋梁之材”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可以用来建造房屋的栋梁和梁材。引申义为形容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才能和潜力,能够在社会或集体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栋梁之材。
“栋梁之材”源于古代的建筑文化,特别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栋梁是支撑整个建筑的重要部分。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中提到的“君子之学,必有栋梁之才”,强调人才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栋梁之材”可以用于:
在**传统文化中,人才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成语“栋梁之材”体现了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对“栋梁之材”的重视依旧存在,意味着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它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可以承担责任的人。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将“栋梁之材”应用于团队合作和人才评估的场合。例如,在学校的项目中,我们会讨论某位同学的能力,认为他/她是团队的“栋梁之材”,从而鼓励他/她在团队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我尝试将“栋梁之材”融入到一首诗中:
栋梁之材铸伟业,
英雄志在千里行。
愿为明日添光辉,
共筑梦想在心中。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pillar of society”,指的是社会中重要的支柱或人物。这些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尽管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栋梁之材”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注重对个人和他人能力的认可。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字方叔,济南人也。少有俊才,为时所称。廌为人沈深有谋,时人谓之栋梁之材。”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少好学,有俊才,为时所称。彪为人沈深有谋,时人谓之栋梁之材。”
《汉书·王莽传上》:“莽自谓周公,辅成王,乃以周公为栋梁之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者,国之栋梁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为卿,辞曰:‘臣无才,不足以当栋梁之任。’”
春秋时期,少年的孔子父母双亡,只有跟着异母兄弟孟皮一起生活,孟皮劝他学赶马车,孔子则坚持好学,他想当君子,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也就是这种思想迫使他怀才不遇,到处受排挤
将来你们姑表兄弟,必是国家~,股肱膀臂,同时出在两府,前程真是无可限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