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0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9:22
“天年不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命所定的年限未能实现”。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病或其他原因过早去世,未能享受到应有的长寿与人生的完整。
“天年不遂”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反映了古人对寿命与命运的思考。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史记》等历史文献,表达了命运不可逆转的悲哀。古代文化中,寿命被视为天命,因而“天年”常指一个人应当享有的自然生命年限。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悼词、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在文学作品中,诗人或作家可能用它来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惋惜。在悼词中,尤其是对年轻逝者的悼念时,这个成语常被引用。此外,在日常对话中,谈论身边亲友的离世时也会使用此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寿命被视为一种福气,长寿的理想与追求贯穿于传统文化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人们对生命的理解愈加多元,虽然“天年不遂”依旧被使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在逐渐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而非仅仅是长度。
“天年不遂”常常带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注身边的人与事。这个成语也可以引发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激励我们更积极地追求理想生活。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年轻的朋友因病去世,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与悲痛。我们在悼念时,提到“天年不遂”,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与惋惜。这让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更加珍惜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天年不遂”:
月照孤舟夜未央,
浮云渐散愁难忘。
天年不遂人间事,
梦里常寻旧时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展示出对逝去时间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的“life cut short”可以用来描述早逝的情况,但它在情感上可能不如“天年不遂”那样富有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对寿命的看法和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观。
通过对成语“天年不遂”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提示。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加生动地表达情感与思考。
天年不遂,早就奄昏。
《晋书·王导传》:“天年不遂,家道中落。”
《后汉书·皇后纪下》:“天年不遂,后嗣不昌。”
《汉书·王莽传下》:“天年不遂,国祚不长。”
《史记·项羽本纪》:“天年不遂,吾其死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天年不遂,君命无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岂然卒然颠沛,~,悲痛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