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4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9:18
“天府之土”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上天赐予的肥沃土地”。它常常用来形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通常指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天府之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这个成语通常与四川地区相关联,因其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区。在《史记》中,有提到“天府”一词,表示上天赐予的福地,强调了这个地方的富饶。
“天府之土”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如:
“天府之土”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象征着自然资源的丰饶和农业的繁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绘自然环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到“天府之土”,我常常联想到丰收的季节和自然的美好,带给我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这种联想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也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我的家乡,也有一片被称为“天府之土”的区域,那里盛产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每年丰收季节,家乡的农民们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深刻感受到这个成语所代表的美好。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片被誉为‘天府之土’的地方,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村民们在田间忙碌,期待着丰收的喜悦。这个地方不仅是他们的家园,更是生活希望的源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于“天府之土”的表达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可以用“land of plenty”来形容一个富饶的地方。这些表达都强调了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人们生活的富足,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通过对“天府之土”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更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理解。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后汉书·公孙述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
《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无类。’巴、蜀、广汉,天府之土也。”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战国策·秦策一》:“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然所以不为者,以其险也。天府,沃野千里,天子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