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1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9:18
“天府之国”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天上的府邸”,引申为“上天所赐的富饶之地”。它通常用来形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的地区。
“天府之国”最早与**四川地区相关联,四川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提到“天府”,进一步提升了这一称谓的文化地位。四川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可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天府之国”不仅代表了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想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讨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议题,强调人们应当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天府之国”给人一种富饶美丽的感觉,联想起丰收的金秋、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美食。这种情感常激发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促使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去四川旅行,亲身感受到“天府之国”的魅力。那里的青山绿水、丰饶的农田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在与朋友分享旅行经历时,我多次提到“天府之国”,表达了我对那片土地的热爱。
在某个夏日的黄昏,我坐在田边,望着夕阳洒在这片“天府之国”的沃土上,感受到无尽的宁静与美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希望与生命的力量。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肥沃的土地”或“乐土”。然而,像“天府之国”这样涵盖了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成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较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通过对“天府之国”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容易引入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提升了我对语言的敏感性与应用能力。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后汉书·公孙述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构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笮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阸。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无类。’”
《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天府,然其故俗,地狭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战国策·秦策一》:“蜀,天府之国也。”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真是天府之国……”秦惠王不为所动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