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58: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34:40
“涕泗纵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眼泪和鼻涕交错流淌,形容悲伤、痛苦的情景。它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因悲痛、悔恨等情感而流泪不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状态。
“涕泗纵横”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书中记载了李斯因国事而感到悲伤,流下泪水和鼻涕,形象地描绘了他当时的悲痛情感。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逐渐演变为表达悲伤情感的常用语。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比较含蓄,但“涕泗纵横”这一成语则直接描绘了情感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对悲伤情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对情感的表达仍然重要,特别是在面对悲剧时,这个成语依然能够引起共鸣。
“涕泗纵横”让我联想到许多悲伤的场景,如失去亲人、离别等。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情感状态,更是对人类脆弱情感的真实写照,让我在表达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深度和细腻。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参加朋友的葬礼,大家都非常悲痛,我看到许多人流下了眼泪,表现出“涕泗纵横”的状态。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们在面对失去时的无奈与痛苦,也让我明白了珍惜身边人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涕泗纵横”:
夜雨潺潺泪湿衫,
思君情深涕泗横。
孤灯独照愁无尽,
只愿梦里共此生。
在英语中,可以用“crying one's eyes out”来表达类似的情感状态,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都传达了因悲伤而流泪的情感。在其他文化中,悲伤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更为含蓄,有的则直接如“涕泗纵横”。
通过对“涕泗纵横”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用来描述悲伤的词汇,更是对人类情感深度的真实反映。它在语言学中强调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在实际交流中,适时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增强沟通的效果。
非小臣稽古之力,乃陛下好文之心,涕泗纵横,乱于縻绠。
《晋书·王导传》:“初,导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无不利。淮水绝,王氏灭。’其后淮水之决,王氏果灭。”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益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未同,不得已,杀包以自解。”
《汉书·王莽传下》:“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犹抱持符命、威斗,公卿大夫、侍中、黄门郎从官尚千余人随之。王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见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还,父子共守莽。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间。’就识,斩莽首。军人皆居台东兵车场,犹环守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出亡,至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