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3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6:57
成语“应箓受图”字面意思是“应当接受符箓和图纸”。在古代,符箓是指一种传达神灵旨意的符号,而图则可理解为设计或计划。整体上,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应当接受和遵循一定的规章、指示或计划,强调对规则的遵循和对任务的认真态度。
“应箓受图”源于古代的道教文化及文献,符箓在道教中具有重要意义,常用于驱邪避害、祈福等用途。成语的形成与古代修道士在接受教义和传承知识时的仪式相关,强调了遵循教义的重要性。它可能出现在一些古典文献或道教经典中,虽然具体出处较少,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却是相对明确的。
该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应用:
在**的传统文化中,遵循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和权威的观念根深蒂固。成语“应箓受图”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了在社会和团队中,个人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在现代社会,尽管有时会提倡创新和个性,但在某些领域(如职场、教育等),严格遵循规章仍然是必要的。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责任感和规范意识,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它也引发我对遵循规章的重要性的思考,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个人的行为对整体目标的影响。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项目需要团队成员严格遵守计划和时间表。通过强调“应箓受图”,我们成功地协调了各个部门的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白云悠悠随风去,
山水相依应箓图。
若问何为心所向,
一纸蓝图立千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llow the rules”或“stick to the plan”。然而,具体的成语或表达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强调个体的选择和创新,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应箓受图”的集体责任感形成对比。
通过对“应箓受图”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规范和责任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内涵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表达思想,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对规章制度的遵循。
二十九年伐崇侯,作灵台,改正朔,布王号于天下,受箓应河图。
《新唐书·太宗本纪》:“武德九年,太宗即位,是岁应箓受图,改元贞观。”
《旧唐书·高祖本纪》:“大业十三年,高祖起义师于太原,是岁应箓受图,遂即皇帝位,国号唐。”
《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有司奏改元,诏曰:‘朕承天命,应箓受图,宜以泰始为元年。’”
《宋书·符瑞志上》:“汉光武建武元年,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其后秀遂应箓受图,即皇帝位。”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先在长安时,尝梦乘赤龙上天,觉而异之,以问严光。光曰:‘此天子气也。’及即位,遂应箓受图,建号更始。”
应圣皇~,化象神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