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00:45
“多情善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情感丰富,容易感动”。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情感细腻、敏感,容易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共鸣和感动。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温柔、柔弱的色彩,有时也隐含着对情感过于脆弱的批评。
“多情善感”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虽然具体的出处难以追溯,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与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描写有关。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唐诗宋词中尤为常见,很多诗人常常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成语的内涵。
“多情善感”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多情善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在文学艺术中,情感的细腻表达被高度赞赏。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情感的表现可能被视为过于脆弱,甚至被批评为“矫情”。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情善感”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会有所差异。
“多情善感”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细腻、敏感的人。他们常常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悲伤,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情感的丰富性有时让人觉得温暖,但也可能让人感到无奈,因为他们容易受到伤害。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朋友失恋,我发现她非常多情善感,对这段感情的回忆总是让她泪流满面。虽然我想安慰她,但我也发现这份敏感是她个性的一部分,无法轻易改变。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夕阳洒落在落叶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她站在树下,眼中闪烁着泪光,心中涌动着多情善感的思绪,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温暖的瞬间。
在英语中,“sensitive”或“emotional”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没有“多情善感”那种细腻的文化内涵。西方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更为直白,可能更关注情感的表达方式,而不如中文成语那样强调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通过对“多情善感”这一成语的分析,我认识到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表达,还为我们理解他人的情感提供了视角。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关注细微的情感变化,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
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古诗十九首·其十》:“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深情与敏感。)
《宋词三百首·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词作常表现出多情善感的特质。)
《唐诗三百首·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处虽未直接使用“多情善感”,但诗意表达了深情与敏感的情感。)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见小倩多情善感,心生怜悯。”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想:‘这黛玉果然多情善感,不似那等俗人。’”
那还不是一定要引起公园中各式各样的女性,狷介的、忧郁的、~的青年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