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6:22
“忧国奉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忧虑国家,服务公众”。它表示一种关心国家前途、为公众利益而努力的精神,强调个人在集体利益面前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构成的每个字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忧国”可以追溯到古代士人的忠诚与责任感,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奉公”则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这种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为国为民”的理念。
“忧国奉公”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忧国奉公的精神被广泛推崇。尤其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士人都以“忧国”作为其理想和追求。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公共服务、志愿活动等领域,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忧国奉公”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人物,例如历史上的英雄、志士。这种情感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与组织社区清理活动,正是出于对社区环境的关心与责任感。在活动中,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展现了忧国奉公的精神,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为国忧心奉公行,百姓安宁是所求;在这片土地上,愿与众人共奋斗。”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public service”或“patriotism”,都强调对国家和公众的关心与奉献。这种精神在许多文化中都有体现,尽管具体表达和历史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忧国奉公”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体会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关注社会,积极参与服务活动。这种精神将在我的人生观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资治通鉴·唐纪》:“李泌为相,忧国奉公,务为清俭,以身先之。”
《清史稿·林则徐传》:“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御史,以忧国奉公,直声震天下。”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令时,即已忧国奉公,锐意革新。”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忧国奉公为己任。”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