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1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1:47
“杳无踪迹”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杳”、“无”、“踪”、“迹”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深远无边,没有任何踪影或痕迹”。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无法找到,或完全没有任何线索。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在一些诗词和散文中,常用于描写离别、消失或无法追寻的情感。具体的历史出处并不明确,但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学中相对常见,反映了人们对寻找和失去的深刻感受。
“杳无踪迹”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场合。比如在小说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的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描述某物的丢失或某人的失踪。它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形容失踪人员或**的处理情况。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杳无踪迹”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消失,还隐含了对失去的惋惜与思考。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疏远,许多人对“杳无踪迹”的体会更加深刻,常常反映到情感层面。
“杳无踪迹”常带给人一种惆怅和失落的情感,联想到无法再见的亲友或重要的事物的消逝。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人生、关系的思考,并在表达时用来传递复杂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一位老朋友,我们曾经非常亲近,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失去了联系。每当想起这位朋友,我就会感慨我们的友谊如今已是杳无踪迹。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珍惜眼前人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杳无踪迹”:
夜幕低垂星点亮,
昔日佳人杳无踪迹。
唯有清风与月影,
陪我孤影共徘徊。
在这里,成语增添了诗的意境,表达了对失去的深切怀念。
在英语中,可以用“vanished without a tra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两者的字面含义相似,但在使用上,英语表达可能更常用在犯罪或失踪案件中,而“杳无踪迹”在中文中更为广泛,涉及到情感、友谊等多种场景。
通过对“杳无踪迹”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成语在语言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与情感。
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那人自从那日一别,杳无踪迹。”
《聊斋志异·聂小倩》:“自此以后,小倩杳无踪迹。”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妖精自此以后,杳无踪迹。”
《水浒传》第十六回:“那汉子道:‘我那兄弟,自从那日一别,杳无踪迹。’”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宝玉听了,心中疑惑,便问:‘你说的那人,如今杳无踪迹,怎么又说在这里?’”
四面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