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37:45
“好施小惠”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乐于施舍小的恩惠”。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乐于给予别人一些小的帮助或好处的人,强调了施予的行为虽然不大,但却能传递温暖和关怀。
“好施小惠”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待他人的仁爱之心。类似的表达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例如《论语》中提到的“仁者爱人”,强调了施予和关怀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重视小恩小惠的价值观。
在日常对话中,“好施小惠”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例如,在家庭聚会中提到某位长辈总是乐于给孩子们买小礼物时,可以说:“他真是个好施小惠的人。”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倡导社会互助精神,鼓励大家关注身边的小事,传递爱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好施小惠”更强调小恩小惠的日常性,而“乐善好施”则更侧重于行善的乐趣和积极性。
在**传统文化中,施予他人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但“好施小惠”的精神依然鼓励人们关注身边的小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好施小惠”让我联想到那些温暖的小瞬间,比如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朋友间的小礼物等。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生活中的小善举能够带来巨大的影响,激励我也去关注身边的人。
在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志愿活动中帮助一位老奶奶,她需要搬东西。我虽然只帮了她几分钟,但她的感激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帮助也能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满足感,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好施小惠”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好施小惠”: 在这繁华的城市中, 每一个陌生的微笑, 都是好施小惠的心意, 点亮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英语中,“small acts of kindness”可以视为“好施小惠”的对应表达。虽然两个文化中都有施惠和关怀的观念,但在具体的表达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因此小的善行常常被强调为个人选择,而在**文化中,则更注重社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好施小惠”的全面学与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施予行为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让我更好地表达关心和温暖,同时也促进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峻贪权利,多机数,好施小惠,喜人附己。
《宋史·王钦若传》:“好施小惠,以悦于民。”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好施小惠,以收人心。”
《后汉书·王符传》:“好施小惠,以悦于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好施小惠,以悦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