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7:36
成语“不夷不惠”的字面意思是“不偏不倚,不厚此*彼”。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对待事物或人时态度公正,没有偏见,保持中立和客观。
“不夷不惠”出自《荀子·王制》,原文是“君子之道,夷而惠之。”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公正和客观的治理原则,反映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夷不惠”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机构在处理事务时的公正态度。例如,在政府政策的讨论中,可以用来描述政策制定者如何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体现角色的公正性和道德标准。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评价他人是否公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公正和中立是被高度重视的价值观,尤其在治理和人际关系中。“不夷不惠”体现了对公平的追求,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成语也可以用于评价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对员工的公正待遇。
听到“不夷不惠”这个成语,我感受到一种公正与公平的情感。它提醒我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应该保持客观,不偏袒任何一方,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团队合作中,遇到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为了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我尝试以“不夷不惠”的态度,公平地听取每个人的意见,最终达成了共识,成功完成了项目。
在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不夷不惠心自明,
公正处世如春风。
四海皆兄无偏见,
和谐共生共此生。
在英语中,可以用“impartial”或“fai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公正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公平原则在许多文化中都是被推崇的。
通过对“不夷不惠”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公正和中立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是关键的,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判断和决策时,始终要保持客观和公正,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有积极的影响。
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资治通鉴·唐纪》:“不夷不惠,可以处世。”意指在社会生活中,既不采取极端的态度,也不完全妥协,保持适度的平衡。
《后汉书·班彪传》:“不夷不惠,可以为政。”意指在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时,既不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也不完全顺应现状,保持适度的平衡。
《汉书·王莽传赞》:“不夷不惠,可谓知几。”意指在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既不走极端,也不完全妥协,表现出对时机的敏锐把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不夷不惠,可以持国。”意指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既不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也不完全妥协,保持适度的平衡。
《论语·子路》:“子曰:‘不夷不惠,何足以称?’”意指既不采取极端的措施,也不完全顺应现状,保持中庸之道。
西汉时期,学识渊博的李宏曾经被任命为一个外地的县令,他本心就不想去,乡亲们设宴送行,他借机与他们畅饮,拖了一个多月还不去,刺史派人教他上任,他就到外地游玩就是不去赴任。扬雄说他不做伯夷也不做柳下惠
~行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