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1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9:21
“毂击肩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车轮相撞、肩膀相摩”。它形容人们在拥挤的环境中互相碰撞,通常用来描述人多、拥挤的场景,表达一种热闹的氛围或人际交往的密切。
“毂击肩摩”出自《庄子·外物》:“其于道也,毂击肩摩,乐而忘止。”这里描述了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因情绪高涨而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互动。
该成语常用于描绘繁忙的市场、热闹的街道、以及聚会等场合,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热闹的场合常常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毂击肩摩”不仅描述了人际互动的密切,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热闹场面的向往。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拥挤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毂击肩摩”让我联想到人们在一起欢聚的场景,尽管拥挤,但却充满了活力和热情。这种情感往往与节日庆典、朋友聚会等愉快的时刻相联系,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聊天、玩乐,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真的感受到了“毂击肩摩”的热闹场面。这种氛围让我更加珍惜与朋友们的相聚时光。
在一个古老的集市上,夕阳的余晖洒在热闹的街道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们在狭窄的小巷中毂击肩摩,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乐趣与喧嚣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rowded”或“bustling”,但这些词汇往往缺乏成语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形象。因此,虽然表达了相似的意思,但“毂击肩摩”更能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情境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毂击肩摩”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时,能够带来独特的语感和美感。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在语言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汉语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宋史·食货志上》:“自唐季以来,豪强兼并,赋役不均,富者日以兼并,贫者日以困弱。”
《晋书·食货志》:“自汉氏以来,世主多以财货为急,轻徭薄赋,未之有也。故民多流亡,国用不足。”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新平主家御者失火,延及北阁后殿,太后以为己过,起居不欢。时当谒原陵,自引守备不慎,惭见陵园,遂不行。后有司奏请诛司隶校尉,太后诏曰:‘此妄相构会,欲致之罪耳。吾自以女兄之故,不欲使有司执宪太过,故不欲闻之。’其仁厚皆此类也。”
《汉书·食货志下》:“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史记·苏秦列传》:“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时期,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联合抗秦,他说道:“临淄有7万户人家,每家可以出了3个男人当兵,地方很富足,街上人毂击肩摩,众人把衣袖举起来像帐幕,每人挥一把汗,简直像下雨一样,有这样的实力难道还要屈服于秦国?”
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