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5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1:44
“溢美之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溢出美好的言辞”。它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过分的赞美或恭维,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这种赞美可能并不真实,或者超出了实际情况。
“溢美之辞”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其中提到“溢美”是对事物过分的赞美。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言辞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社交场合中,如何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态度。
“溢美之辞”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的运用十分讲究,过分的赞美往往被视为不诚恳。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对网络上的“溢美之辞”产生了警惕,认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虚假宣传。
“溢美之辞”让我联想到虚伪和表面的恭维。它提醒我在表达赞美时要保持诚恳,避免过度修饰,以免给人留下不真实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在会议上对某个项目的过度赞美,这让我感到不安,因为我知道项目并没有那么完美。这时,我选择以“溢美之辞”来形容他的发言,强调需要更加客观的评价。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溢美之辞”:
桃花流水映春晖,
溢美之辞随风飞。
虚情假意何所惧,
真心相待在心扉。
在英语中,有类似“flattery”或“sweet talk”的表达,虽然它们的含义相近,但未必完全等同于“溢美之辞”。在不同文化中,恭维与赞美的方式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溢美之辞”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交流中保持真实和诚恳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那些表面的赞美。
雨农遽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辞。
《宋史·文苑传一·王禹偁》:“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媿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如孙何、丁谓辈,多游其门。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
《文心雕龙·颂赞》:“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然本其为义,事在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此其体也。后之作者,实难继轨。唯王朗《杂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至于张衡《羽猎》,蔡邕《樊渠》,并致美于序,而简约乎篇。挚虞品藻,颇为精核,至云‘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徒张虚论,有似黄白之伪说矣。”
《汉书·王褒传》:“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所忠奏焉,天子异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曰:‘溢美之辞,不可不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