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0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6:17
成语“悠悠自得”字面意思是“悠然自得”,表示心境宁静、安详,形容人处于一种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或心态,强调内心的满足与平和。
“悠悠自得”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特定的文学出处,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古代文学中,许多诗篇描绘了隐士或文人远离尘嚣、享受自然的情景,体现出一种“悠悠自得”的生活哲学。
“悠悠自得”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悠悠自得”的生活方式常常与道教思想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宁静。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对“悠悠自得”的向往愈加强烈,成为一种心理调适和生活态度的象征。
“悠悠自得”让我联想到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幸福,仿佛是在青山绿水间,远离喧嚣,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种心态也提醒我在忙碌中寻找宁静,注重内心的感受。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感到工作压力巨大,身心疲惫。后来,我尝试通过散步、阅读和静坐来放松自己,渐渐地体会到了“悠悠自得”的感觉。这让我意识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悠悠自得”:
青山绿水间,
悠然自得行。
白云随风舞,
静听鸟声鸣。
在英语中,可以用“peace of mind”或“carefre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然而,中文的“悠悠自得”更强调一种内心的深沉与宁静,而不仅仅是无忧无虑的状态。
通过对“悠悠自得”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心态的调整,追求一种更为平和的生活方式。这个成语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其在日常交流中具有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余年,略无倦意,筋骨愈觉强健,粗衣淡饭,悠悠自得。
《宋史·文苑传五·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性好洁,至冠履巾带,频洗,见砚之可爱者,虽巧石,必摩挲不已,有‘米颠’之称。又好石,遇怪石,辄喜拜之,时号‘米癫’。然识见高明,悠悠自得。”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抟居华山,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帝手诏召之,抟对使者曰:‘吾师言,吾遁世多年,岂可复事王侯乎?’遂不受命,悠悠自得。”
《南史·陶弘景传》:“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辄觉,故悠悠自得,不事王侯。”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乃作《兰亭序》,悠悠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