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5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2:48
成语“砥节奉公”由四个字组成:
综合来看,“砥节奉公”指的是坚守节操,忠诚于公共事务,强调个人在工作和社会中应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感。
“砥节奉公”最早见于《左传》中的“砥节而奉公”,意指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要有坚定的道德标准和操守。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官员和社会人士的道德要求,强调了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砥节奉公”常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砥节奉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反映了儒家思想对道德和责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增强,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这个成语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使命。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砥节奉公”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诚实和正直。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把团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帮助他人,体现了“砥节奉公”的精神。他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和公共责任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砥节奉公志不移,
行走人间多风雨。
心存大义吾不惧,
共筑和谐美好图。
在英语中,可以用“public-spirit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关心公共事务和社会利益的人。然而,中文“砥节奉公”更强调道德操守与责任感的结合,体现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砥节奉公”的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意义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时刻铭记“砥节奉公”,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砥节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清史稿·汤斌传》:“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左都御史魏象枢以斌对,召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二十一年,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翰林院侍读。二十三年,命为《明史》总裁官,迁内阁学士。二十五年,授江苏巡抚。斌至,微服行村落间,问民疾苦。苏、松赋重,力请减之。布衣蔬食,终三年如一日。”
《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杂处,初隶版图,民不知礼,成龙加意抚循,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不令滋蔓。阅七载,治绩大著。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正赋十四两,而供役繁重。成龙力请上台,得除其累。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疏谏世宗,帝怒,逮之,下诏狱,寻得释。穆宗立,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当致仕,帝慰留之。未几,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无子,卒之日,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宋史·刘温叟传》:“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仕至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