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5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10:07
“晚食当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晚餐也能当作肉食”。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即使在晚餐时也能享受到丰盛的食物,暗示着富足和满足。
“晚食当肉”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历史典故较少。然而,可以推测其可能起源于古代人们的饮食*惯,强调在丰盛的晚餐中,肉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社会,肉类常常被视为一种奢侈品,能够在晚餐中享用肉食,意味着家庭的富裕和安定。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不仅是生活的必需,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晚餐作为家庭团聚的时刻,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富足。因此,“晚食当肉”不仅反映了物质的丰盈,也象征着家庭的幸福和安宁。
“晚食当肉”让我联想到温馨和满足的家庭场景,特别是在忙碌的一天工作后,能够和家人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家庭聚会,晚餐准备了各种美食,特别是肉类菜肴,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晚食当肉”的含义。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写道: “月下红灯照,晚食当肉香;家人团聚笑,幸福满心房。”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丰盛的晚餐也被视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east with family”。这表明,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对家庭和丰盛饮食的重视是普遍的。
通过对“晚食当肉”的学,我认识到饮食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文化和家庭关系的重要体现。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生活的细节,珍惜与家人朋友的团聚时光。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南史·隐逸传下·陶潜》:“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晋书·皇甫谧传》:“晚食当肉,无事为贵。”
《后汉书·王丹传》:“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丹不听,令寄缣以祠。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