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1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6:45
“济河焚舟”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渡过河流时焚烧船只”,引申为在面临困境或困难时,采取极端措施,断绝退路,以激励自己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它强调一种勇往直前、不留后路的决心。
“济河焚舟”源于古代战争和军事策略,尤其是在面对敌人时,为了不让士兵有退缩的念头,指挥官会选择焚烧船只,迫使士兵必须全力以赴,迎接挑战。这一典故常常与古代军事将领的智慧和果敢相联系,具体的历史出处可能并不明确,但类似的故事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
这一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决断往往受到高度赞扬。“济河焚舟”体现了古代士兵在战斗中的勇气与忠诚。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适用于商业竞争、创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采取果断行动,追求梦想。
“济河焚舟”给人的感觉是激昂和决绝,能够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奋发向前。然而,这种极端的做法也可能带来风险,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需要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面临选择是否辞职创业的困境。最终我选择了“济河焚舟”,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全心投入自己的项目,这一决定让我经历了许多挑战,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的信念。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位年轻的旅者在冰冷的河岸前停下。他心中暗念:“此时此刻,我将‘济河焚舟’,不再回头,前方是我心之所向!”于是,他点燃了身后的篝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在英语中,“burning the boats”或者“burning the ships”有类似的表达,意指做出决绝的决定,不留退路。这种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常用于描述勇敢追求目标的行为。
通过对“济河焚舟”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成语所传达的决心与勇气的重要性。在个人成长与语言表达中,这种勇敢的态度能激励我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理解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也加强了我对人生决策的思考。
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济河焚舟,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汉书·项籍传》:“项王济河焚舟,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战国策·齐策五》:“吴王夫差伐越,济河焚舟,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史记·晋世家》:“晋文公济河焚舟,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济河焚舟,示必死也。”
公元前628年,秦国趁晋国大丧而出兵占领晋国滑城,晋国出兵将秦军全部消灭,主将孟明视靠晋文公夫人帮助才得以逃回秦国。3年后,秦穆公又派孟明视伐晋。孟明视从茅津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大败晋军,占领王官等地
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