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1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6:43
“济困扶危”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扶持处于危境中的人。它传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支持,强调了人们应当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的道德责任。
“济困扶危”源于古代文献,强调慈善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一成语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孟子》中的相关道德教导,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仁爱和社会责任的重视。成语中的“济”意为帮助,“困”指困境;“扶”是支持,“危”则指危急的情况。
“济困扶危”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济困扶危的思想根植于儒家伦理,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关怀。现代社会中,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一成语的价值愈加凸显,成为了社会责任和志愿服务的标志。
“济困扶危”带给我一种温暖和力量的感觉,仿佛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帮助他人。这种情感不仅激励我参与公益活动,还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身边的人。
在一次社区志愿活动中,我和朋友们共同为贫困家庭筹集物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济困扶危”的意义,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改变很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寒冬腊月寒风凛,
济困扶危暖心田。
携手共渡艰难路,
爱心相传永不眠。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例如“help those in need”或“lend a helping hand”,不过这些表达可能更侧重于直接的帮助,而没有“济困扶危”中那种深厚的文化和道德背景。
通过对“济困扶危”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理解这一成语让我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促使我在表达时更注重传递关怀与支持。
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笔从戎,以济困扶危为己任。”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君子之爱人也,推其饥渴,济其困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济河,以救宋。”
你是最肯~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