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2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06:02
“大声疾呼”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大声地急切呼喊”,它的基本含义是以强烈的语气呼吁某种事情,常常表达出一种紧迫感或强烈的情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高度关注和急迫的呼吁。
“大声疾呼”源于古代的军事或社会活动中,强调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高声呼喊以引起注意。虽然具体的历史文献不详,但可以推测其使用背景与古人面对重大**时的紧迫感有关。例如,古代的战士在危机时刻会高声呼喊以激励士气或警告同伴。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大声疾呼”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参与。尤其是在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大声疾呼表达诉求,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成语也体现了人们对公义的追求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使用“大声疾呼”时,常常会引发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为社会发声的人,激励人们在面临不公或困境时勇敢发声,积极行动。
在我个人经历中,我曾参与一次环保活动,活动中我们高声呼喊,呼吁大家关注塑料污染问题。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声疾呼”的力量,能够团结人们共同关注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在夜空下,我大声疾呼,
呼唤那失落的星辰,
愿它们重新闪耀,
照亮人们的心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hout out”或“to call for action”,这些表达同样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对问题的关注。然而,不同文化中对呼喊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某些文化中,公开表达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通过对“大声疾呼”的全面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社会参与的象征。在学*语言的过程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也能增强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参与感。
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闻之,大怒,乃自将兵击之,大声疾呼,以告天下。”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大怒,乃自将兵击之,大声疾呼,以告天下。”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大怒,乃自将兵击之,大声疾呼,以告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大怒,乃自将兵击汉,大声疾呼,以告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大怒,使士会、荀林父帅师伐郑,大声疾呼,以告诸侯。”
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25岁中进士,到了28岁还没有官职。他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能得到任用。等了19天还没有音信,就又写《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他在信中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援救和任用那些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
我们可以~,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