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9:35
“图国忘死”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为了国家而忘却生死”。它形容了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通常被视为一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强调了个人在集体利益面前的渺小。
“图国忘死”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忠臣烈士,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出的英勇行为。这一成语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的含义与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相符。它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高度重视。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图国忘死”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推崇。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许多志愿者和抗击疫情的工作人员同样展现了这种精神。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我,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这种无私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同时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图国忘死”的意义。许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惜牺牲个人时间和精力,尽心尽力为居民提供帮助,这种精神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描绘一位年轻的士兵,在国家战争中,他在战斗前夕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愿意为国捐躯,图国忘死,纵然死去,也将我之心留给这片土地。”这样的表达可以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to die for one’s country”也表达了为国家牺牲的精神。在日本,有“忠臣藏”这样的故事,强调为忠义而战的精神。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展现了相似的价值观。
通过对“图国忘死”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通过成语传递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时更加得心应手。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重使用这样的成语,以增强表达的力量和深度。
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及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权以瑜为前部大督,与刘备并力拒操。瑜水军精甲三万,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操军。瑜时年三十六,图国忘死,以功封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后汉书·耿弇传》:“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汉兵起,弇初劝况从光武,况乃遣弇奉奏诣大司马刘秀,因留蓟,从征伐,数有功。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弇从至信都,发奔命兵,讨王郎,拜为偏将军,从破群贼,遂为名将。弇为人质直,勇敢善战,图国忘死,以功封好畤侯。”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莽者也。世祖光武皇帝,图国忘死,以宁天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至于襄王,宋玉、唐勒皆死,景差独存,图国忘死,可谓忠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图国忘死,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