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01:47
“瑚琏之器”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瑚和琏(即美玉)制作的器皿,寓意非常珍贵和美丽的东西。基本含义上,它用来比喻人才或品德高尚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具有非凡才华、品德高尚的人物。
该成语源自《周易》。在《周易·系辞上》中提到“瑚琏之器”,强调了人材的珍贵与出众。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于优秀人才的渴求和赞美,体现了古人对美德与才能的重视。
“瑚琏之器”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人才的观念非常重要,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追求体现在教育、选拔等多方面。“瑚琏之器”不仅仅是对个人才能的赞美,也是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虽然人才的标准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强调了诚信、能力与品德的重要性。
“瑚琏之器”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努力追求卓越的人。他们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出色,也在品德上令人尊敬。这个成语激发了我对优秀品质的追求,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我身边有一位老师,她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为人和善,深受学生喜爱。我常常用“瑚琏之器”来形容她,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一个古风故事中,我可以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埋藏着无数瑚琏之器,等待着有志之士的发掘与传承。”
在英语中,可以用“gem”来比喻优秀的人才,但含义上不如“瑚琏之器”那样具体,通常仅指其珍贵和独特,而不一定涉及品德或道德层面。
通过对“瑚琏之器”的学,我认识到优秀不仅仅体现在才华上,更在于品德与责任。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要努力追求更高的标准,不断提升自己。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后汉书·徐穉传》:“穉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穉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穉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饮,共言稼穑之事。穉问容曰:‘闻君为郭林宗所知,何如?’容曰:‘林宗知我耕耳,不知其他也。’穉笑曰:‘为我谢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汉书·董仲舒传》:“夫瑚琏之器,非一木之枝也;先帝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是卫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他因为有钱,经常穿华丽的服饰,孔子看不惯他的新潮,说他为君子不器。他沾沾自喜,他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子贡更加飘飘然,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公以~为郎官,以干将之断宰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