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5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0:14
“烦文缛礼”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繁琐的文辞和繁复的礼节。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场合或行为中的繁文缛节、形式主义,让人感到厌烦和无聊。
“烦文缛礼”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中提到的“文”和“礼”指的是古代的文辞和礼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礼仪的重视,但也指出过于繁琐的礼节会使人感到疲惫。因此,虽然礼仪在社会交往中是重要的,但若过于繁琐则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或指责那些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的行为。可以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烦文缛礼”反映了人们对效率的追求和对形式的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于复杂的礼节和形式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在众多文化交流中,强调简约的趋势日益显现。
“烦文缛礼”给人一种负担和压迫感,常常使人感到疲惫和厌烦。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实质而非形式,以更轻松的态度应对人际交往。
在工作中,我曾参与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初期的方案非常繁琐,涉及许多不必要的程序和礼节。后来,我们决定简化流程,最终活动取得了成功,也得到了参与者的积极反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烦文缛礼”所传达的意义。
在一个小故事中: 一天,小镇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镇长提议进行一系列繁文缛礼的仪式,然而年轻的居民们却希望简单地享受庆祝的乐趣。最终,大家决定在广场上举行一场欢乐的篝火晚会,不再拘泥于复杂的礼节,欢声笑语中,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节日气氛。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overly formal”或“stuffy”,这些词汇同样传达出对繁琐形式的不满。在不同文化中,虽然礼节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但对过于复杂的形式的反感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烦文缛礼”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在沟通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即要关注内容而非形式。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也在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中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礼仪和形式的同时,不要忘记真正的目的和交流的本质。
秦之所谓损益,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缛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只是损益得太甚。
《明史·礼志》:“烦文缛礼,徒饰外观,而内实不充。”
《旧唐书·礼仪志》:“烦文缛礼,非所以达诚敬也。”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以载道,然烦文缛礼,反失其真。”
《资治通鉴·唐纪》:“朝廷之制,烦文缛礼,士民皆苦之。”
《宋史·礼志》:“烦文缛礼,徒增繁琐,非所以示简易。”
~之疲其形,惕谗畏谴之斗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