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6:47
“卷甲衔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卷起甲胄,衔着枚(木制或金属制的军用令牌)”。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士兵或军队迅速出征,准备战斗,表现出一种紧急而迅速的状态。
“卷甲衔枚”来源于古代战争的情境,常用来形容军队接到命令后,迅速整装待发。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李广在接到出征命令时的紧迫状态。通过这一典故,可以看出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卷甲衔枚”常用于描述紧急情况、快速反应或者需要迅速行动的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形容英雄豪杰在关键时刻的果敢与决断。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人迅速采取行动,比如在工作中快速完成任务。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社会,军事行动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存亡,因此“卷甲衔枚”反映了古代士兵的忠诚与迅速反应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适用于描述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尤其在工作和生活中,快速决策与行动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卷甲衔枚”让我联想到紧张与激动的时刻,尤其是在面对挑战与危机时,心中涌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它传达出一种勇敢无畏的情感,使人感受到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行动力。
在我参与的一次团队项目中,面对临近的截止日期,团队成员们都表现得像是“卷甲衔枚”,迅速分工合作、加班加点,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这种紧迫感和效率让我深刻体会到成语的意义。
在一首描写战士英勇的诗中,可以写道: “卷甲衔枚战风起,勇士无畏冲霄汉。 一声令下如雷动,千军万马赴前线。”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spring into action”或“to be on the doub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迅速采取行动的状态。这些表达在文化中也反映了对快速反应和效率的重视。
通过对“卷甲衔枚”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表达紧急行动和果断决策方面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其外轻赍游阙,随机赴响,卷甲衔枚,出其不意。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夜潜遣骑,各系马于树,以轻兵步取之,大破绍军。”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
《汉书·韩信传》:“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卷甲衔枚,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将伐郑,郑人惧,乃卷甲衔枚以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