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2:47
“信手拈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随便地抓取(东西),引申为形容做事情非常轻松自如,随手能做到,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才华横溢,能够轻松地创作或表达。
“信手拈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列国志》中的描述,意在形容诗人、作家等艺术工作者的才华与灵感随时随地都能迸发而出。此外,成语中的“信手”指的是随意、自由,而“拈来”则是指轻松地取来,整体强调了才华的自然流露和随意的能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才华与灵感被视为重要的价值,“信手拈来”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的那种自然与洒脱的创作状态。在现代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强调创造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的领域,如艺术、文学和科技等。
“信手拈来”给人一种轻松、高效的感觉,联想到那些游刃有余、自在从容的人物形象。它传达了一种自信和才华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希望能做到“信手拈来”,尤其是在写作和演讲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场辩论中,能够迅速引用多种资料和例子,令对方措手不及,事后我意识到这就是“信手拈来”的体现。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信手拈来”:
春风拂柳信手拈,
花间舞蝶随意旋。
诗意盎然无拘束,
心中自有万千篇。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effortlessly”或“with ease”,但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才华和灵感的理解各有差异,汉语中的“信手拈来”更强调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
通过对“信手拈来”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也是一种追求艺术创作时的理想状态。理解并掌握这一成语,有助于我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自信与轻松。
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亦偶有用着成语之处,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并非我觅古人。”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乃是知之之至。”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惹一番信手拈来斧痕。”
宋·陆游《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诗:“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惹一番~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