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3:06
“信笔涂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随意地用笔涂写或画画,通常用于形容写作或创作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随意而为。基本含义是指写作或创作时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往往表现为草率、随意的风格。
“信笔涂鸦”源于古代文人的创作习惯。古人常常在纸上随意写字或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信笔而为,常常不拘泥于形式与内容。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自由表达的态度,然而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作品质量不高。
“信笔涂鸦”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现代社会,“信笔涂鸦”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深度和思考的作品,尤其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人创作时往往追求快速而忽视质量。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创作中保持严谨和思考的重要性。
“信笔涂鸦”让我联想到自由与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带有一种对作品质量的担忧。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我对创作自由与严谨之间平衡的思考。
在我的学习和写作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时间紧迫而选择“信笔涂鸦”,结果往往导致成品质量不高。因此,我开始意识到在创作时,即使是小的笔记,也需保持一定的认真态度。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信笔涂鸦”:
信笔涂鸦随意写,
纸上留痕心中觉。
匆匆流过一瞬间,
谁能识得真情雪。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如“scribble”或“jot down”也有随意书写的意思,但往往不带有贬义。它们更强调快速记录,而“信笔涂鸦”则更侧重于随意和缺乏深思熟虑的创作。
通过对“信笔涂鸦”的学习,我认识到在创作中保持严谨性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学习中里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注重细节和深思熟虑。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创作质量的反思,更是对个人态度与责任感的呼唤。
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凡所著述,信笔涂鸦,皆为后世所传诵。”
《明史·文苑传二·高启》:“启诗才雄健,尤长于七言歌行,信笔涂鸦,不拘一格,而自成一家。”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诗清新俊逸,独步当时,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其为诗,信笔涂鸦,不事雕琢,而自然成章,有唐人之风。”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所为文,追配古人,而以奇险为主,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极文章之变态也。尝自谓:‘信笔涂鸦,不知老之将至。’”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融每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属刘孝绰。’孝绰亦自负才华,谓人曰:‘我诗赋信笔涂鸦,不假雕琢。’”
僻处蛮乡,无师讲究,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