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2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9:56
成语“怅然若失”字面意思为“心中感到失落,仿佛失去了什么”。它常用来形容一种惆怅的心情,通常是因为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失去而感到惋惜或不安。整体上,它表达了一种失落感和惆怅的情绪。
“怅然若失”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中提到:“怅然若失,故不见其所。”这里的“怅然”表示心中惆怅、失落的状态,而“若失”则形容一种似乎失去什么的感觉。该成语的使用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强调了对失去和变化的敏感和反应。
“怅然若失”可以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怅然若失”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脆弱,还体现了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化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情感的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使用该成语的情境也愈发频繁,成为表达失落情感的重要工具。
“怅然若失”常常引发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与惋惜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转折点,比如离别、失去亲人或是追梦的艰辛。这个成语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促使我更加珍惜当下。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失落。当我参加完一场重要的比赛后,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心中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仿佛失去了努力的意义。这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注重过程,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
在我的短诗中试图融入“怅然若失”:
流光溢彩似梦回,
旧时光影难再追。
怅然若失心已碎,
唯余空灵泪满杯。
在英语中,可以用“a sense of loss”或“nostalgia”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不过,这些词汇并不完全等同于“怅然若失”,后者更强调一种失去后的空虚感以及对曾经的深切怀念。
通过对“怅然若失”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与表达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内心的感受和变化。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励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情感。
殷怅然自失。
《世说新语·言语》:“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伯惧,使公子归生盟于晋师。晋师乃还。郑人皆喜,唯子产怅然若失。”
《聊斋志异·聂小倩》:“生怅然若失,徘徊良久,乃归。”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听了,怅然若失,半日无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晋代文人殷仲湛自认为很有文才,他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给王恭看,满以为王恭会赞不绝口,夸奖自己一番。王恭看完后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用玉器压着。殷仲湛看到这种状况,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
忠泣诉父名,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