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23:46
成语“招之即来”的字面意思是“招手就能来”。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召唤非常容易,对方立刻响应,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或权威的强制性。
“招之即来”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这个成语强调了对某个权威人物的服从和响应,常常用于形容那些能够轻易地召唤到的人,比如君王对臣子的命令。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等级制度的严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
“招之即来”可以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社会等级分明,权威和服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招之即来”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尽管平等观念逐渐增强,但在某些组织或团队中,这种关系仍然可以反映在高效的团队协作和领导力中。
“招之即来”让我联想到强烈的信任与依赖,人际关系中的默契与和谐。它也让我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这样强烈的信任关系,或是更多地体现在工作场合的协同合作中。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常常感受到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每当我发出请求,大家总是“招之即来”,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团队凝聚力与信任。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古老的王国里,国王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任何人只要一招手,就能立刻到达他的身边。国王的臣民们都称赞他:“国王的威严真是‘招之即来’,无论多远的路程,大家都愿意为他奔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me at the call”,意指应召而来。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有类似的召唤关系,但更多的是强调自愿和个人选择,而不是绝对的服从。
通过对“招之即来”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装饰,也是文化的载体。它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与他人的沟通与协作,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技巧。
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惟世臣,巨室为能。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招之即来,来之能服。”
《后汉书·班超传》:“招之即来,来之能安。”
《汉书·韩信传》:“招之即来,来之能用。”
《史记·项羽本纪》:“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况且乎,这些教书先生本觉得可以~,挥之即去的,还有甚么顾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钟》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