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8:48
“筋疲力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筋肉疲惫,力量耗尽”。它形容一个人经过长时间的辛苦工作或劳动后,精力耗尽、疲惫不堪的状态。基本含义是形容极度疲劳,无法再继续进行某项活动。
“筋疲力竭”出自《庄子·外物》:“故曰:‘筋疲力竭,乃知其所无。’”可以理解为,只有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这个成语的历史悠久,反映了古代人对疲劳和努力的深刻理解。
“筋疲力竭”常用在多个场景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勤劳和奋斗被视为美德,成语“筋疲力竭”反映了这种文化观念。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许多人常常感到精疲力竭,这一成语也因此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表达了对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无奈和抗议。
“筋疲力竭”带来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共鸣与理解,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体验,这种疲惫感能够让人产生对生活、工作、奋斗的深刻思考。它也常常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健康,避免过度劳累。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整整工作了三天三夜,最后的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我感到筋疲力竭,几乎无法再继续工作。这让我明白了适当休息的重要性。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将“筋疲力竭”融入到一首诗中:
夜深人静我独坐,
思绪如潮涌心窝。
笔下流淌无止境,
筋疲力竭而欲休。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exhausted”或“worn out”,它们同样表达了极度疲劳的状态。虽然具体用法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在强调疲劳和无力感的核心含义上,两者是相通的。
通过对成语“筋疲力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能生动地描绘出某种状态,而且反映了社会对努力和疲劳的普遍认知。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
精卫衔芦塞海溢,枯鱼喷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鳍焦甲裂身已干。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二年》:“李愬夜袭蔡州,蔡人筋疲力竭,不能战,遂降。”
《后汉书·班超传》:“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帝许之,乃遣使迎超,超筋疲力竭,乃得归。”
《汉书·王莽传下》:“莽兵大败,士卒多死,筋疲力竭,乃弃军而走。”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疲食尽,筋疲力竭,乃引兵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曹,曹伯辞以疾,晋侯怒,遂围曹,曹人筋疲力竭,乃降。”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马只能认着白色的田塍走,而且早已~,自然走得更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