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5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1:27
成语“不顾死活”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为“不顾及生死”,即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极端冒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或者对他人的安危毫不在意,表现出一种无所顾忌的态度。
“不顾死活”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和口语表达中。它的构成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为了某种目标或信念而不惜一切代价。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生命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在某些背景下(如战争、革命、追求理想等),人们往往被鼓励为更高的目标而牺牲。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对生命安全漠不关心的行为,反映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不顾死活”常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联想到轻率、鲁莽和不负责任。它也可能引发对勇气的思考,是否在某些情况下值得冒险。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看到有些人不顾安全规定,进行危险的攀岩。这让我想到了“不顾死活”这个成语,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安全,也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那场火灾中,消防员们不顾死活,冲入烟雾弥漫的楼宇,试图拯救被困的居民。他们的勇敢和无畏,如同不顾死活的精神,令所有人动容。”
在英语中,可以用“reckless”或者“careless of one’s lif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对生命安全的不在乎,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成语“不顾死活”的理解,使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时,它提醒我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冒险的价值,同时也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谨慎。
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伙之类,尽皆打碎。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张辽曰:‘吾闻之,将者,国之司命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今吾将不顾死活,以赴国难,可谓忠矣。’”
《后汉书·耿弇传》:“耿弇曰:‘吾闻之,将者,国之司命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今吾将不顾死活,以赴国难,可谓忠矣。’”
《战国策·齐策一》:“田单曰:‘吾闻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今齐国之兵,不顾死活,以赴国难,可谓忠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将伐郑,郑人请盟,晋侯弗许,曰:‘吾将死之,不顾生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他们更希望有经验的人来领导他们,他们原意~地保卫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