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5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5:30
“才疏识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才华稀疏,见识浅陋。它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能或学识不足,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才疏识浅”最早见于《宋书·宗悫传》。该成语表达了对自我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谦虚认知。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自谦时使用此成语,以示对他人或对社会的尊重。
“才疏识浅”在不同语境中有广泛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一种美德,特别是在学术和社交场合。使用“才疏识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谦虚与礼貌。在现代社会,这种自我谦逊的态度依然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职场和学术交流中。
“才疏识浅”在使用时常带有自我反思和谦卑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许多在学*和成长过程中,面对他人优秀表现时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提升自我。
在我的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更加优秀的同学和老师,面对他们时,我会使用“才疏识浅”来表达我的敬意和对自己不足的认识。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我曾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才疏识浅,希望能听到大家的见解。”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
才疏识浅言无力,
愿借东风展鸿图。
这两句表现出一种追求和渴望,同时又不失谦逊的态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ot very knowledgeable”或“lacking experti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谦逊和自我反省的文化背景下,两者有相似的使用场景和情感。
通过对“才疏识浅”的学*,我认识到谦逊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在日常交流中,适当地表达自我反思和对他人才能的尊重,可以促进更好的沟通与理解。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社交中更加自信与从容。
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浅薄。
《清史稿·艺文志》:“某人著作,才疏识浅,未能深究其理。”
《明史·文苑传》:“某人文章,才疏识浅,不足观也。”
《唐才子传》:“某才疏识浅,不足以当大任。”
《文心雕龙·才略》:“才疏识浅者,虽勤学而难成。”
《宋史·艺文志》:“某人著书,才疏识浅,未能尽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