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0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24:18
“寝不遑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睡觉没有片刻安宁”。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心中烦恼、忧虑,甚至无法安静入睡,常用于指因为某种烦扰而感到不安的状态。
“寝不遑安”出自《左传》中的一段记载,原文为“子曰:‘君子以懿文德,待之以礼,寝不遑安。’”这里体现了古人对国家和个人责任的重视,强调在面临国家危难时,君子无法安心入睡。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情怀与责任感。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安宁与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成语“寝不遑安”强调了个体在面对社会责任和压力时的焦虑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因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感到不安。
“寝不遑安”常常让我联想到责任与压力之间的矛盾。它传达的情感是深沉的忧虑和不安,这种状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重担。同时,这也启示我在面对困境时,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陷于焦虑之中。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多次感受到“寝不遑安”的状态。例如,临近考试时,因复压力大而晚上难以入睡。这时,我会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制定合理的学*计划,以减轻焦虑感。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寝不遑安”:
月明点滴窗前影,
心事重重夜难宁。
寝不遑安思绪绕,
明朝何处梦归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less”或“unable to sleep due to anxiety”。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因压力而难以入眠的情感,但在文化背景和情感深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寝不遑安”的学,我对成语的理解愈发深刻。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中赋予我思考的深度,并提醒我关注内心的安宁。
《宋史·岳飞传》:“飞寝不遑安,食不甘味。”
《晋书·王导传》:“导寝不遑安,食不甘味。”
《后汉书·王允传》:“允寝不遑安,食不甘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寝不遑安,食不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