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2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6:55
“栖遑之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栖息时感到的羞辱或耻辱。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困境或不利情况下,受到的屈辱和不安。成语中的“栖”指的是栖息、停留;“遑”意为匆忙、忙碌;“辱”则是指侮辱、羞辱。整体来看,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身处困境时的无奈与屈辱感。
“栖遑之辱”出自《左传》,原文是“栖遑之辱,非战之勇”。这个成语的背景与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有关。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面临困境时,虽然有勇气,但也常常遭受羞辱,体现了士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屈辱感。
在现代汉语中,“栖遑之辱”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用以描述人们在逆境中所感受到的屈辱。它可以适用于个人经历、社会或历史的讨论中,强调人在困境中承受的屈辱感。
在**传统文化中,屈辱常常被视为一种耻辱,特别是对于士人而言,维护个人尊严和名声至关重要。因此,“栖遑之辱”不仅是对个人感受的描述,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荣辱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不公、个人奋斗等主题时,体现出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不屈。
“栖遑之辱”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挣扎的无奈与痛苦,也激励人们在面临屈辱时不轻言放弃,反而要更加努力地寻求改变。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在一场重要的演讲中遭遇突发的技术故障,导致演讲效果不佳,感到非常的羞辱和困惑。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栖遑之辱”的含义,但也让我明白,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他感受到了栖遑之辱,四周的寂静似乎在嘲笑他的无能,但他没有放弃,毅然决定要重建自己的家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humiliation in adversity”,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都是强调人在困境中所受到的侮辱和挑战。
“栖遑之辱”作为一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在逆境中的屈辱感,还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经历,增进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