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1:19
“朝四暮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早晨“四”和晚上“三”。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反复无常,缺乏稳定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的态度或行为不可靠,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或是形势变化极快。
“朝四暮三”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描述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人心浮动、局势多变的情形。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该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逐渐被引申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成为形容变化无常的一种通用表达。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朝四暮三”反映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描述,也可以扩展到对社会趋势、经济形势等的观察。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变化和不确定性成为常态,这个成语的适用性愈加突出。
“朝四暮三”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不负责任和缺乏原则的态度。这样的情感反应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珍视稳定和一致性,努力在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避免反复无常。
在我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个朋友,他总是说要做某件事,但总是因为各种理由推迟或取消。每次我提到他的计划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朝四暮三”。这让我意识到保持承诺的重要性,并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朝四暮三”:
晨光初照影犹斜,
四时变幻随风沙。
问君何故频改志,
朝四暮三难自洽。
在英语中,可以用“fickle”或“changeab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也传达了变化无常的特点,但可能没有成语“朝四暮三”那种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朝四暮三”,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中,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情感。这个成语提醒我在生活中追求稳定与一致性,同时也让我在表达中更灵活运用成语,丰富我的语言能力。
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不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