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2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1:48
成语“朝夷暮跖”字面意思是早晨崇尚夷人(即以夷为尊),晚上又崇尚跖人(即以跖为尊)。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态度或立场的反复无常,随意改变,缺乏坚定的原则。
“朝夷暮跖”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原文提到当时的国君对于夷族和跖族的态度变化,借此反映政治上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夷和跖是古代**的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成语通过对比两者,突显了转变的迅速和随意。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历史、社会关系等领域,描述一些人在面对压力或利益时,表现出的立场不坚定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以用这一成语来讽刺或批评社会现象;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或同事的态度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诚信与稳定的价值观,朝夷暮跖的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适用于描述政治人物、商界领袖或个人在复杂环境中缺乏坚定立场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对诚信和原则的期待。
“朝夷暮跖”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失望和无奈。它使人联想到那些缺乏决断力或被利益驱动而改变立场的人,常常让人对其产生信任危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团队合作的项目,有位成员的态度总是朝夷暮跖,导致团队决策频繁变动,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团队中的一致性和决策的重要性。
在某个古代故事中,一个年轻的王子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游走,早晨向夷人学*富饶的农业,晚上又向跖人请教勇敢的战斗技巧。他的态度朝夷暮跖,却在旅程中逐渐领悟到,真正的智慧在于融汇贯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英语中,相似的表达可以是“flip-flop”,意指立场或态度的频繁变化。这个词语同样具有负面含义,常用于描述政治人物或公众人物的不稳定立场,与“朝夷暮跖”有相似的适用情境。
通过对“朝夷暮跖”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在语言表达中,准确使用成语可以有效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在日常交流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对于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很大帮助,尤其在描述人物性格和行为时,能更好地引导听众的理解。
邵之两年昌言,其是非未可定,然一人之身,朝夷暮跖,亦可以观世变矣。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朝夷暮跖,变诈无常,是以天下莫不自危。”
《后汉书·袁绍传》:“朝夷暮跖,变诈无常,是以天下莫不自危。”
《汉书·王莽传下》:“朝夷暮跖,变诈无常,是以天下莫不自危。”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朝为夷狄,暮为华夏,朝夷暮跖,变诈无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朝食于楚,暮食于晋,朝夷暮跖,何常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