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1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3:38
“手不释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手里不放下书”。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热爱读书,勤奋学*,常常手中拿着书本,形象地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手不释书”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原文为“光武初,手不释书,虽见人,必先读书。”这里描述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青年时期的勤奋学*精神。这一成语反映了对读书的执着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视为改变命运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手不释书”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精神,也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崇尚。现代社会虽然信息获取的方式多样化,但学的热情依然被鼓励和提倡。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勤奋学的学生,他们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场景,带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它也让我反思自身学态度,激励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
在我自己的学生活中,我常常在考试前手不释书,努力复,以期取得好成绩。这种精神不仅帮助我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也让我在生活中养成了持续学的惯。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静谧的图书馆里,李明手不释书,书页翻动的声音仿佛是他心跳的节奏。每当他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时,外面的喧嚣都被隔绝,他仿佛成为了知识的探险者,寻找着真理的宝藏。”
在英语中,“A bookworm”可以用来形容爱读书的人,意指像虫子一样常常在书中徘徊。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通过对“手不释书”的理解,我认识到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激励我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努力成为一个终身学*者。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静下心来,去读书、思考与成长。
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
《清史稿·黄宗羲传》:“宗羲读书日不释手,尤好《易》、《春秋》。”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尝手不释书。”
《宋史·文同传》:“同少好学,手不释书,尤精《春秋》。”
《晋书·王衍传》:“衍少有重名,手不释书,尤好《老子》、《庄子》。”
《后汉书·班超传》:“超少时,家贫,尝辍学,然手不释书,以志于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